為了更好的操作體驗,建議您將電腦的JAVASCRIPT開啟。

如何從一家公司變成一個集團——吉嘉電子

前言 EMS代工廠,基於生產成本考量,大都訂有「最低訂購量」標準,但在台中潭子有一家公司——吉嘉電子(後續簡稱吉嘉),就算訂單只有一件產品,他也接。 不但接,還很賺錢!2023年營業額25,6億,目前員工約520人,客戶遍及北美、歐洲、澳洲和亞洲,並在台灣、美國及中國設有服務據點。 吉嘉怎做到?企業家精神。 吉嘉的創業歷程及運作模式建構 創業初期,總是有「意外」 宋英銓董事長,成大電機系畢業,先後擔任過日本船井台中分公司音響開發部主任、波麗音樂帶開發主任及普騰研展部經理等職,擁有紮實的產品開發底子。 73年4月,離開普騰、以500萬元在台北創立吉嘉電子,研發生產俗稱大耳朵的衛星接收器(可免費接受),目標美國市場,當年10月上市,不料全球最大的美國市場,突然在年底決定管制(變相收費)空中衛星媒體——市場與訂單消失。 活下去的本錢:靈活的商業模式、技術實力、生產管理 為了生存,轉型做不需要資金的顧問服務業,專門幫國外廠商尋找台灣的代工廠。吉嘉的第一件生意,就是替美國知名的彩券業者「集太公司」,找到台灣松下生產的彩券售票機。 營運上軌道後,部分廠商提出少量產品的購買需求,例:集太要買無線數據機,但一年只有600台。供應商台灣松下嫌數量太少、技術又高,不想接。為滿足客戶,最後硬著頭皮自己接單。和三名員工埋首研發,不到幾個月就成功開發廠商需要的產品,此事件給了宋英銓重新出發的信心。 二年後,吉嘉的員工增加到20多人,製造部分營業額一年約2,000萬元。 宋英銓自創一套「變形蟲」生產管理模式,三、四名員工就可彈性組成一條生產線。宋英銓表示,吉嘉的員工,多是老員工,祖父、祖母級員工比比皆是,個個身懷十八般武藝,透過生產線的彈性調整,以及自行研發生產設備,就算只做一件產品,也多能不賠錢、甚至小賺。
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