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參考富邦證卷的資料,「2025是人形機器人的元年,預估2034年產值上看78億美元」。
內容很聳動,但從實驗室產品到商品化,過程是漫漫長路!要做的事包括應用場景與功能調整、產品售價與市場接受度、量產準備、產能準備......等,但以上這些事,這些充滿研發能量的人形機械人公司,可能不是每件都「行」!
所以,若要在市場有所斬獲,他們需要找人合作!台灣廠商可扮演什角色?又該如何爭取到這些商機?
「實驗室產出」商品化的條件
人形機器人目前應還是「實驗室產出」,若要成功進入商品化,需要滿足以下關鍵條件:
1. 好用的功能跟消費者可以接受的性價比
絕對要讓消費者「確認」人形機器人帶來的效益超出其所付出的費用
2. 人形機械人必須具有穩定的功能與可接受的耐用程度
人形機器人的使用情境應該是長時間,所以必須要「穩定與耐用」。
3. 明確的應用場景
應用場景須明確,才有機會設計出具「實用效果」的功能。
4. 售後服務與產品升級支援
短期內,人形機器人屬高單價產品,須提供「快捷、完善」的售後服務。
5. 產業生態系統的支持
• 在政府各類的政策工具協助下,才有機會營造有利於人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環境。
• 人形機器人是系統整合的工作,需與硬體供應商、軟體開發者及使用者的密切合作,才有機會做出好用的機器人。
圖片來源:pexels.com。
活動詳情:https://www.smelearning.org.tw/news.php?node=84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