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歐盟政策詞典中,產品通常只有兩種命運:被規範,或即將被規範。2025年《永續產品設計規範》(ESPR)生效後,液晶面板全球製造鏈內涵被重新定義。從監管者的角度,它不再是被動顯示影像的面板,而是由玻璃、銦、偏光片與化學配方組成的「可採礦載體」。在材料供應持續緊俏的時代,廢棄產品正悄悄成為各國爭取的戰略資源。
面板產業曾經相信「規模」決定一切,如今,新的競爭語言變為可拆解性、再生材料含量與零件追溯。ESPR要求出口企業必須證明一個過去從未被視為核心的特質:產品能否在報廢後重新回到經濟循環中。這項特質不只是一般的環保法規,而是一套新的產業准入制度。
台灣是全球面板的製造重鎮,正處於這場變局的中心位置。技術與聚落是現有的優勢,但回收鏈、逆物流與市場標準化不足也暴露其脆弱性。要在循環競賽中占有一席之地,台灣必須把廢棄面板視為資源,而非成本。
重點摘要
循環能力是出口門票 產品再生性與可追溯性已成趨勢,企業應從設計端導入可拆解結構,建立材料盤點與再生料計畫,確保未來市場准入。
技術優勢須轉為實質效益 液晶回收技術已成熟,應建立穩定的逆物流與再生料標準,使技術不再停留於示範階段,而能真正走向商業規模。
政府主導加速循環化 政策規定材料回收率、再生料含量與追溯平台;企業應據此調整供應鏈策略,將廢面板視為新資源庫,而非成本中心。
廢棄物變戰略資源:材料競爭的新篇章
液晶面板蘊含多種戰略性材料,例如銦(Indium)是觸控與導電膜不可或缺的金屬,供應高度集中,且市場價格在2024年後顯著波動。偏光片樹脂、液晶化合物也都具有高附加價值,但過去幾乎被當成焚化廢棄物。
國際機構數據顯示,全球電子廢棄物回收停滯不前,2020年WEEE(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,歐盟廢棄電子電機設備指令)回收率僅45.9%,遠低於預設的65%目標,這代表大多數高價值金屬仍散落於垃圾處理系統之中。
❤️ 更多精彩內容,註冊立即獲得 ❤️
活動詳情:https://www.smelearning.org.tw/news.php?node=840